- 王成军;秦素;汪金龙;
近40年来,以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伙伴关系所形成的三重螺旋已逐渐从萌芽状态、不断生长、蓬勃发展,并日益演化成为一种创新创业管理研究领域的崭新范式、创新理论、战略工具或研究模型。该研究以《三螺旋创新模式:亨利·埃茨科维兹文选》一书2016年9月在国内翻译出版发行为契机,较为详尽地探讨了三重螺旋研究的国外背景、经典文献、国际会议以及国内情况。更进一步,在此研究基础上,给出了三重螺旋理论框架下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不俗表现、卓越贡献以及适切于我们的一些可能积极应对策略、价值引领思索。
2020年01期 v.19;No.111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曹泽;尉彩忍;
基于2008—2016年中国30个省际区域面板数据,建立包括以创新能力指标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力资本水平为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考察在R&D等控制变量影响下人力资本水平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2008—2016年区域创新能力Morans’I值均在0.3左右,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各省域创新能力存在空间相关性;本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对创新能力影响系数为0.23,对区域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但邻近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对本地区域创新有抑制作用。因此,各省要协调邻近省域的创新发展,同时加大对人才培养和研究发展的投入,增强地区创新能力。
2020年01期 v.19;No.111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 汤小银;马骥;
电信行业在多次分拆和重组的背景下,其市场效率究竟如何变化是有待评测的问题,故采用了DEA-Tobit两步法去测度效率,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除去个别省区市,我国整体上的电信效率呈现出增长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地理因素、科技创新因素显著正向促进了电信市场效率的提高。有鉴于此,后期电信行业发展应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善公共服务,挑选人口密集度高的地区集中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产出的转化率。
2020年01期 v.19;No.111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5K] - 蔡敏;鲁晨;
利用2004-2017年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对中国工业全行业以及细分行业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现阶段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工业行业就业有下行压力;通过将工业行业细分后发现:在低端技术行业中,智能技术发展对就业有抑制作用,此为全行业就业压力的主要来源;而在高端技术行业中,智能技术发展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应注重鼓励工业企业对高端技术行业的研发投入,避免只停留在对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层面,同时完善再就业保障机制,解决好劳动力再就业问题。
2020年01期 v.19;No.111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0K] - 花蕊;孙伟;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大战略发展区域,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多方关注与探讨,文章探究了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影响,并对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中产业集聚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制造业集聚和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均起到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呈"U"型影响趋势,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发展作用并不显著。(2)产业集聚在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中显现的作用效果略有差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而制造业集聚对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
2020年01期 v.19;No.111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 张立治;张德元;
新世纪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广大农村农民致富的主要路径。在发展模式上,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导,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特色发展出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庭院循环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复合发展模式等。在发展战略与方式等方面,大多都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特色资源,依托科学技术和互联网+制定本地发展战略。研究机构方面既包括中国农业部、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高校等高层研究机构,也包括大量市县和城镇的研究所。未来农村经济研究将向"顶天"和"立地"两个维度发展,既要构建中国特色经济理论,也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业、贴近农民。
2020年01期 v.19;No.111 28-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7K] - 白文周;戴强;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针对大学生创新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文章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文献综述。研究发现创业意愿的基本理论模型包括社会网络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创业事件模型等,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创业环境的五维度模型,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特质、自我效能感、家庭背景等。该研究有助于发现目前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方向,同时可以丰富研究视角、扩宽研究设计,为今后的创业实践做出相应指导。
2020年01期 v.19;No.111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0K]
- 荀笋;
通过田野调查与查阅文献史料,对皖南圩区春节"玩灯"习俗在不同时期的传承状况进行梳理,运用相关理论与第一手调查资料分析其形成原因;继而从其理念、道德、精神及技艺中发掘阐发其时代价值,即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一份滋养,是乡村社会治理的一种方法,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一条途径;并提出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2020年01期 v.19;No.111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2K] - 周凤武;
庐剧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后便渐趋式微,其原因不是孤立的,从庐剧艺人到庐剧社团乃至庐剧观众,可以说是整个庐剧生态系统都遭受了侵蚀。文章剖析了庐剧生态链的断裂和庐剧没落的主要原因,随后从庐剧人才的培养,庐剧受众的需求,以及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着手,讨论了庐剧生态系统重构的初步设想。
2020年01期 v.19;No.111 82-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4K] - 李炳琰;
无意识认知是指在知觉层面下的意识,是在特定情境下本能的反应。用户处于无意识认知的状态使用APP会减少用户思考的过程,轻松地学会使用,从而达到良好的用户体验。通过对微信的交互设计的分析,基于用户体验,从交互设计中动态变化、一致性、图形和色彩、布局四个方面,试图探讨无意识认知在微信界面交互设计中的应用。
2020年01期 v.19;No.111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9K] - 陈林;
通过专家访谈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对徽州文化进行挖掘,从艺术学、体育学视角来探索徽州民俗体育服饰的文化价值特征,目的是丰富徽州文化的内涵。可知:在徽州历史文化的变迁进程中,徽州民俗体育服饰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特定的时代价值和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为现代体育服饰的发展与内涵式的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对区域文化的发展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2020年01期 v.19;No.111 89-9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6K] - 张开扬;
现实题材影视剧是体现社会公正的一种社会价值反映,也是创作者"为时著、为事作"创作初心的表达,然而在资本逻辑影响下的"伪现实"创作元素出现,影响观众全面、深入地认识现实生活并客观上阻碍了社会公正事业的构建进程。《人民的名义》《我不是药神》等作品在选题上聚焦社会热点事件、思想上体现大局意识、叙事上表达人文关怀,获得了市场和口碑的双重成功,带动了现实题材影视剧回归"现实"、体现社会公正的创作趋势。
2020年01期 v.19;No.111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2K]
- 谢瑜;
2018年8月份以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特别是中美贸易关系的持续恶化,经济周期的变化对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愈发明显,国际铜价呈现出更加复杂的价格波动特征。上海期货交易所相关铜期货合约价格下行压力加大的同时,其未来变化趋势更加复杂,铜企业运用常规性的套期保值方法规避风险的效果越来越差。作为中国古铜都和重要的铜工业城市,铜陵市拥有大量生产加工铜产品的企业,在此背景下,很多铜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为此,有必要提出新的套期保值思路及方法解决铜陵市铜企业所面临的这一新的问题。本文将运用基于Delta对冲的动态套期保值理论,依据铜陵市铜产业套期保值业务发展的实际现状,分析并试图找出影响铜陵市铜产业套期保值业务发展的主要根源,以上海期货交易所铜期货合约数据分析为前提,给出适合铜陵市铜产业套期保值的策略安排。
2020年01期 v.19;No.111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8K] - 邹司奥;
汉代是铜镜发展的高峰之一,安徽是汉代铜镜的出土大省之一,六安在安徽省中出土铜镜数量最多。"尚方"铭镜作为一类重要汉镜,有重要探索价值。通过对《六安出土铜镜》中收录的八枚汉代"尚方"铭镜铭文的研究,纠正释读错误,解释镜铭内容,并探讨"尚方"镜铭文字、句式、内容等特点及其所反映的汉代社会生活状况和人们思想文化观念。
2020年01期 v.19;No.111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5K]
- 杨洪深;焦俊生;朱云国;汪跃萍;
为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文章介绍了Matlab软件与电路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电路理论知识通过Matlab仿真平台讲授,丰富了理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结合Matlab仿真避免了传统电路实验的不足,拓宽了学生对电路设计的思路。通过举例分析了运用Matlab仿真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2020年01期 v.19;No.111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8K] - 肖红菊;孙玉永;
建筑信息化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但相关的技术人才紧缺,为此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建筑信息技术人才是众多应用型高校面临的问题。以土木工程专业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人才培养为目的,以深度产教融合为主要手段,构建了BIM技术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即增加BIM课程的培养方案优化、"三引入三延伸"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改革和以BIM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可为类似院校的专业改革提供借鉴。
2020年01期 v.19;No.111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8K] - 汪陈;刘珺;芮训媛;
在当前应用型大学建设和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升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尤其是提高财经专业人才以专业知识、道德水平、职业素质等方面表现的综合素质,是财经类院校教学与德育工作需要思考和创新的重点。在调查分析新时代财经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德育教育状况及重要性之后,探讨将新时代财经高校财经类专业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效融合起来,并应用到财经院校财经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中。
2020年01期 v.19;No.111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6K] - 夏光兰;蒋晓华;
基于问卷调查,对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高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精细化管理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从人员构成、目标设定、制度建设和管理实施四个方面,结合精细化管理理念,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管理模式进行了构建研究。
2020年01期 v.19;No.111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4K]